【地區環境】
・行政:共5里,43鄰。比鄰新北市三峽、新店、石碇、坪林;宜蘭縣礁溪、員山、大
同郷;桃園市復興區。
・面積:約321平方公里
・人口:約6300人
・地形:地勢南高北低,主要山系為雪山山脈,南勢溪、桶後溪流域由南向北穿越其中,沿兩
岸山脈成峽谷地形,為新北市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行政區域。
【地名由來】
烏來地名來自泰雅族語Ulay,意思即是溫泉。據史料紀載泰雅族人遷徙至烏來時,因看到南勢溪、桶後溪匯流處地有溫泉湧出,後將在此設立的部落稱作「烏來」,過去曾音譯使用漢字烏來、汙萊書寫。
・1894年(清光緒20年) 大嵙崁撫墾局雙溪分局-番地
・1901年(日明治34年) 台北廳深坑支廳-蕃地
・1920年(日大正9年) 文山郡-蕃地(タンピヤ社、ウライ社、ラガ社、ラハウ社、リモガン
社、タラナン社)
・1950年(民國35年) 台北縣文山區-烏來郷
・1980年(民國39年) 台北縣-烏來郷
・2010年(民國99年) 新北市-烏來區
【發展歷史】
泰雅族的早期開墾
清領時期(清中葉-1895)/
有關烏來區早期的開發歷史紀錄,文字記載稀少,多靠口述相傳,現今早期文字紀錄多源自日治時代以降的踏查與整合資料。據紀載自清中葉開始,有泰雅族由現今桃園市復興區一帶,向北遷徙至烏來境內,陸續成立新部落,其中最北發展至新店的屈尺、乾溝山區,後因與漢人拓墾衝突,而逐漸遷至烏來區內。在平地人尚未深入泰雅族部落領域前,族人生活經濟型態,以狩獵、漁撈、山田耕作為主,並在清末與漢人在碧潭一帶有商業交易往來。至1885年起,清政府為經濟開發利益,以及落實統治目的,開始進行「開山撫番」,並透過軍事與利益的交涉,將漢人拓墾勢力深入山區,獲取土地與山林資源。在烏來、新店一帶的泰雅族,是以招撫方式進行,鄰近的三峽與桃園復興山區則透過軍事行動使其就範,自此漢人開始進入深山開墾。
軍事武裝與計畫經濟的開墾
日治時期(1895-1945)/
日治時期之初,日人即計畫性對臺灣進行文化、資源、產業、人口、地形…等調查,當時烏來主要有九社(部落)在境內發展,以烏來、拉卡、那哮、李茂岸最具規模,其中烏來社為人口最多、發展最快的大部落。由於烏來具有豐厚的資源,日人為快速執行經濟基礎建設,以及「穩定」烏來與鄰近山區的泰雅族,故採取透過隘勇線與警察官吏駐在所的設置,把部落包圍在內或阻隔在外,進行軍事防禦與監管,以確保山區經濟開墾活動的利益安全。當時日本政府與企業在烏來建設發展水力發電所、樟腦、林業、溫泉,並鋪設橋樑、輕軌、一般道路,將物資往來烏來與新店市區之間,但由於高壓式的計畫經濟與剝削,使原住民、漢人、日本人之間衝突加劇,尤以在龜山、屈尺、廣興一帶多有武裝衝突事件。綜觀日治時期的烏來,雖日人開墾帶動當地部分的經濟,規劃了許多現代基礎建設,但其背後代價所換取的「文明」、「經濟」令人省思。
泰雅族傳統振興與產業轉型
民國時期(1945-今)/
光復初期開始,政府在烏來地區接續烏來水力發電廠建設與林業開發,並積極改善醫療、交通、教育…等基礎設施,提升在地生活品質。民國41年,清流園山地文化村的設立,被視為烏來走向現代觀光的濫觴起始,後續有民國56年雲仙樂園觀光纜車的大規模投入,一時之間聲名大噪,烏來老街商圈、溫泉店蓬勃發展,更確立地方產業的轉型方向,由林木業轉向觀光業。
隨著環保意識抬頭,施行林木禁伐、翡翠水庫及水利設施的建立,烏來居民面臨「臺北水源特定區計劃」的新挑戰,住戶遇到住宅搬遷、禁止狩獵漁撈畜牧、土地徵收…等民生經濟、傳統領域、泰雅族傳統文化問題,引起許多公民社會議題的探討與法規調整。至今烏來為新北市山地原住民區,具有自治權的地方自治團體,同時也恢復泰雅族傳統領域,及適度開放泰雅族狩獵漁撈等傳統經濟活動,打造以泰雅族文化、生態環境、友善農業為特色的自然人文區。
【自然與人文亮點】
・泰雅族部落文化
・烏來瀑布
・烏來溫泉
・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
・信賢步道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