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<誤會了文化,所以討厭文創>講座紀實

主講/邱義洋 講師 紀錄&文字編輯/許智閔



文化的想像力能有多大?

我們真的需要似懂非懂的創意嗎?


認識文化創意由認識文化開始,「文化是本具的、在地的,而非被創造」「文化是多元的,並非只存在於單一商品」「文化是累積的,需要時間內化與融合」。因此我們常聽到文化就是生活,充滿形形色色的樣貌,無論你/妳喜歡或不喜歡,它都無所不在,總的來說它含括人們在生活中的思想、習慣、風格、食衣住行的器物。其中擁有龐大集體認同感的文化,就會成為族群或區域文化廣為人知,如大家所熟悉的中華文化、美國文化、日本文化…等。


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最早雛型源自於1990年代的社區營造,希望透過凝聚社區在地的力量打造一地一特色,翻轉城鄉發展差距。在2000年代,隨著全球科技快速發展,「文化」和「設計」成為國家經濟發展重要軟實力,於是開啟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第一頁,將文化與創意設計結合導入各行各業,進行全面性的產業升級策略。


談起「文創」有些人會認為是年輕人愛搞怪,創作出一些不知所云或啼笑皆非的沒用小東西。然而事實上,文創它強調的本質呈現是生活化的「淺顯易懂概念」、「不違文化脈絡的趣味」、「簡單實用的功能」,因此對設計師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,並非單純把圖案印在杯子、提袋、文具如此單純,它有時還必須有一些跨領域的研發應用,例如:異材質結合、智慧科技互動、生產製程改良。


台灣文創產業歷經近20年的試驗發展後,有了很亮眼的成果,具體呈現在展覽場館、創意市集、品牌轉型、活動文宣。以展覽場館而言,如故宮把國寶文物介紹結合動畫與數位互動,乃至於生活用品小物的開發,成為國內外眾所皆知的全年齡推廣藝文場館,另松山文創園區則是將舊菸廠進行空間再利用,提供產業文史導覽、文創創業基地、藝文展覽空間、品牌市集進駐的設計創意中魅力點;創意市集方面,則以個人創作工坊之姿出現在各市集,以微量生產為概念,打造獨具個人特色的手工藝和客製化商品,宛如時下年輕人的創意沙龍,激盪著各種可能;品牌轉型及活動文宣方面,有賴於政府長期培養人才,將美學和產銷學進行跨域知識整合,多元注入產業設計服務,整體提升品牌在開發商品、銷售經營、形象宣傳的應變韌性,潛移默化帶動國民美學,形成一股向上的軟實力根基。


對於文化與文創之間的差異,對文化要以嚴謹和尊重包容的態度認識不同的脈絡和故事,對文創則是要在了解文化故事後,我們才能對其創作概念與動機有共鳴,進一步去欣賞這些在生活中生動有趣的事物。

3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