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周芳軍
烏來區是新北市境內獨一的山地原住民行政區,全區面積有321.1306平方公里,包含忠治、孝義、烏來、信賢、福山等五個村落,原住民佔全區總人口數約百分之四十五,分別分布在除孝義以外的四個村落;因此在烏來做深度之旅,原住民歷史的發展為首要課題,以下我們分別從清朝、日本、國民政府三個階段來說明,並且就現況提出在地小旅行的規劃。
(烏來)屈尺群泰雅族,根據新店區編定的《新店人的歷史》中第三章是這樣敘述:
「清雍正初(1723〜1735)其活動領域,可達台北公館一帶,因此,早期欲進入文山地區的漢人(生番)是一大威脅」,清乾隆年間,官家將荒埔曠土收為官庄,招募佃人開墾,所以田園大部分負擔官租,故設置戌兵,墾民漸安全,移墾人數也日漸增加 。我們可從乾隆5年(1740)漳州南靖人郭錫瑠先生為廣大農田開圳中所簽訂的五庄合約記載:「…生番兇惡百出,前後被攻擊數次而多人遇害,又生番出沒無常,實難令人預料,直至乾隆18年屢次與生番接觸血戰,一連多年,乾隆25年圳路貫穿石腔時,石材師鍾阿傳等將當時與生番血戰狀況,雕刻在當地圳路之路旁石上…」由此可見,泰雅族的領域更由台北公館逐漸後退到新店;清光緒11年(1885)台灣巡撫劉銘傳以「銘字三營」的精銳武裝兵力為骨幹,由抗法名將劉朝祐帶領親兵百餘人並與艋舺紳士李秉鈞,大坪林五庄劉廷玉等招撫,結果頭目馬來巴克志率馬來八社到屈尺求撫;翌年,官府興辦官辦樟腦,給予每社頭目派為社丁,月給勇糧,其總頭目馬來,月給口糧銀六兩,按月親至淡水縣署領取,藉通聲氣,並由八社頭目各選子弟一人至城內讀書,言明漢番地界,各歸各業,不許軍民侵占,如此,地方才安定下來!
不僅如此,光緒16年(1890),台灣巡撫劉銘傳更創辦「番學堂」於台北城內,收番社頭目有力者之子弟,年齡在十歲至十六、七歲之間,約三十名來自大嵙崁、屈尺、馬武督一帶番社,每月三日一次帶番童到市肆觀察漢人風土民情,光緒十八年(1892),初次畢業者數名,成績優秀者,特准生員例,給予「番秀才」,新店屈尺出身的潘浦靖,即屈尺最優秀的「番秀才」。
烏來泰雅族接受清撫番中,在新店十四張廣文宅大廳左牆上中,更有一篇林佛國先生所撰劉廷玉生平其中有這段敘述:…廣文(即劉廷玉)與林統領朝棟(霧峰林家)洽商,既而遣人與文山八社番頭目議妥,設撫墾局屈尺,以其兄廷番先生,佳隆得君為襄理,募業者八山墾,自屈尺至桶坪,栽菁栽茶,並設教育所,以其弟祖塿先生為司教,招番童四、五十,教以中國簡易語文,勸改殺人馘首惡俗,為易姓名,如某陳某,劉某高某等…。 因此,我們可藉此瞭解清光緒年間,烏來泰雅族不僅不再生事,而且成了清朝的地方官員,也和新店劉家共同進行易物交易的商業行為,這時的政治氛圍依然,謹守「漢番」以「界址碑」為彼此的界線,不侵入彼此的領域。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