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一起走讀!新店十四張大坪林圳

走讀老師/陳健一 紀錄&文字編輯/許智閔

5/31(二) 天氣:陰。陳建一老師帶領學員們,走進市中心最後的都市農田,沿著大坪林圳道及十四張舊道路蹤跡,探索新店第一條店仔街的開庄歷史,以及未來區域開發的取捨省思。


認識十四張開庄,首先從斯馨祠斯馨碑 開始,所謂「田頭田尾土地公,水頭水尾土地公」,守護水源、田地便是先民最重要的生活議題,透過乾隆肆拾肆年的古碑文,顯示當時聚落不僅已有一定規模,同時也是鄰近村莊的區域中心,因此圳道與河道縱橫在此,成為先民們安居樂業的新故鄉。


看著圳道兩側的小農地與叢林,很難想像居民過去在此農耕,孩童在水邊嬉戲的光景,現今與四周的高樓大廈形成強烈對比,既使聚落的發展是必然的更迭,卻也給了大家一個都市新思維,或許在開發與保留綠地水道、歷史場域之間,可以透過友善良好的計畫,讓現代化的都會區兼具在地魅力價值,使城市宛如貫穿古今故事般的藏寶庫


舊斯馨祠小土地公廟/

歷史兩百餘年的斯馨祠,為新店地區最老的土地公廟,舊廟原設在十四張店仔街內,後因都市計畫而遷移到現在位置,唯一不變的是廟的坐向,依舊看著庄內水道和土地。現將磚石混和舊廟體與斯馨碑共同保留,作為十四張發展歷史的重要見證。


斯馨碑/

碑文記述乾隆四十四年時,十四張庄、順興寮、合興寮捐獻建廟的功德主和金額文字,透過碑上的姓名,可一窺當時與早期開墾有著重要關係的家族或頭人足跡,進一步完整認識聚落發展的更迭脈絡。


大坪林圳分支水道/

大坪林圳在十四張地區分支出許多水道,在過去有利於拓展農耕區域,並設有專門的管理人。此段至今尚未加蓋的渠道,兩岸仍保有過去田邊會出現的短木板橋,在熱鬧的新店市區中,已成為另類的懷舊光景。


大坪林圳過水橋/

下為河道,上為引水渠道的水道橋,形成縱橫交錯的水流景象,藉此擴大流域灌溉範圍。據陳健一老師介紹,此紅磚過水圓拱橋在大台北都會區,應屬少數保持完整,且還有運作功能的珍貴水圳文化資產,也希望未來十四張在開發之際,能繼續保有此段的農田水利設施。




25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aire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