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角磚製作示範/蔡金來班長 紀錄&文字編輯/許智閔
晴空萬里的日子,在鄭福田文教基金會的帶路下,前往深坑炮子崙茶葉產銷班蔡金來班長家,參訪土角厝及觀摩土角磚製作。
土角厝是早期台灣漢人先民,常見的建築工法之一,以深坑地區民居為例,深坑的聚落,多分佈在山間與河谷一帶,在早期磚瓦窯與磚瓦不易取得的條件下,居民多就地取材以「打石仔」和「土角磚」工法建造成石屋與土角厝。
蔡班長津津樂道地介紹自家老宅,說明建築每個部位的建築巧思,首先基座、門框、窗框以山上的砂岩為材質,由石匠打成長條形與方形進行堆砌,一來穩固地基、門窗結構,二來有防淹水沖刷損毀房屋的功能;接著使用土角磚堆砌牆面,再用竹子或木材製作屋頂樑架,最後上方鋪設瓦片或乾草即完成,若是建築預算稍有的人家,還會在牆面上貼紅色面磚或塗抹石灰,讓建築更加耐久。
土角磚的製作,大多在秋收之際,配合農作物收成和氣候,便利取得稻殼、稻草乾,在氣候乾燥的秋天快速風乾完成;若是平時遇屋子有小瑕疵,則會簡單找草乾製作泥團,將泥團塞進裂縫夯實補缺。
標準土角磚製作準備的材料有,一、帶有黏性的「泥土」,二、稻殼或草乾,三、模板。製作流程概述如下。
•步驟一:
採集泥土,以帶有黏性的土為佳。
•步驟二:
將稻穀殼或碎草乾均勻加入泥土,使用腳反覆踩土,以此方式練土增加黏性。
•步驟三:
模板內側均勻抹水,並在底部灑上稻殼,讓土角磚脫模時不易沾黏。
•步驟四:
將混和好的泥土置入模具內,用手夯壓成型後,進行脫模。
•步驟五:
土角磚風乾完成。
土角厝具有建造簡單快速的優勢,因此對於初來乍到的移墾先民而言,是最經濟實惠的首選,然而對多雨有颱風的台灣氣候而言,土角磚則容易面臨需要常常修補的情況,因此修補土角厝的工作,對早期聚落的人而言,是一個大家幾乎都要會的技能,甚至遇到比較大規模的整修時,還可以鄰居親友間互助呢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