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大坪林圳歷史巡禮(一)

已更新:2022年9月21日

圖/文 陳瑞益


當我們從人行為主的碧潭吊橋,往北二高碧潭大橋的車道前行,並在水岸往環河路轉進時,一定不會錯過瑠公圳的引水起點,看見樹木的豐饒姿態掩映牆垣,在步伐轉入小巷後,親臨瑠公圳的水岸步道,以及鏤刻在鐵板上的瑠公圳三個大字。





也許我們曾不經意的轉入小巷,在光明街人車川流的都市風景之外,沿著水岸步道,體會都會與自然相互交錯的圳岸風情,一路穿梭往新店的力行路而去。


又或許第一次閱讀到這篇文章的讀者,不曾留意過這樣的路線,有興趣的話可參考2019年新店崇光社大編輯的新店溪畔社區報及散步摺頁,內文中不僅介紹了瑠公圳圳道的散步路線,更有精心的社區踏查以及精采的住民採訪。



話說回來,在當代作為一體的瑠公圳,其實區分為霧裡薛圳、瑠公圳以及大坪林圳,在新店,除了耳熟能詳的瑠公圳之外,其實還存在著另一條大坪林圳,也就是說,實際上存在著兩條圳道,生生不息地流過新店的土地。


根據溫振華、李宗信等學者的研究指出,最早動工大坪林圳的人物是郭錫瑠,他在1736年時來北部開墾,但因為發現水源不足,所以希望導引青潭溪的水,經大坪林灌溉景美溪,然而,郭錫瑠屢次興工屢次失敗,一直未能成功興築大坪林圳。之後與大坪林五庄的蕭妙興、朱舉、曾鎮、王綸、簡書、陳朝誇、吳德昌、江游龍與林棟材等人的「金合興」公號和議,在與蕭妙興等人的合作下,才終於開鑿成功(溫振華,2000)。


大坪林圳的開鑿可謂篳路藍縷,煞費苦心,在溫振華引用的蕭妙興與股夥同立的合約字便提到:

興欲合眾人之力,即將墾首金順興改為金合興,是日也,向官稟請告示牌照給定圳路,率股夥深入其境周章四顧,眾皆曰潭深山面,圳路皆石,難矣哉。興勸于眾曰,磨杵可以成針,琢石可以成磚,要心堅耳,心堅則愚公可移山,有何難哉(溫振華,2000)。


誠如溫振華的引述和評價,雖然大坪林圳的構想原為郭錫瑠起始,但若沒有大坪林庄的蕭妙興等人,以磨杵成針的毅力開築石腔,築堤引水,也就沒有大坪林的完成,沒有大坪林圳的灌溉,新店廣大的田地也就沒有水源滋潤,沒有後來一連串的新店拓墾之歷史,因此大坪林圳的起源,或許以蕭妙興與朱舉等人的「金合興」公號,算是居功厥偉。


在費盡千興萬苦興築水圳的背景下,也相應地產生紀念拓墾先民的信仰,李宗信(2014)便提到乾隆年間的大坪林庄,在中元節時,庄民會依照慣例焚燒佛銀六元的金紙錢,以紀念開築大坪林圳的先民,瑠公農田水利會紀錄大坪林圳的史蹟也提到,在7月15日時,為紀念與原住民發生衝突而死難的人,庄民會宰殺豬隻,購買金銀紙以及其他供品加以祭拜(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編纂小組,1993)。在10月15日,則會準備牲禮,焚燒佛銀四元的金紙,祈求免除水患(李宗信,2014)。


此外,為祈求開築水圳時求助盤古大帝的開天闢地之力,先民們也在如今的開天宮奉祀盤古大帝,雖然現今的開天宮幾經修築,已非清代興建時的樣貌,但信仰的傳承,仍紀錄了先民們開築大坪林圳時不屈不撓的精神,而大坪林圳的石腔也在開天宮下方,只是如今已不開放給一般遊客參觀,但是既然都來到大坪林圳的石腔之處了,讓我們下次繼續沿著開天宮此一線索,尋找現今大坪林圳的水路痕跡吧。



 

參考資料

溫振華,《清代新店地區社會經濟之變遷》(新北:台北縣政府文化局,2000.12)。

李宗信,《瑠公大圳》(台北:玉山社,2014.10)。

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史編纂小組編輯,《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》(台北: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,1993)。

331 次查看0 則留言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