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/文 劉憲宗 (建築師)
漢人在新店的開發,早期是從大坪林開始,時間約在1750年,那時候大坪林劉家祖先從唐山泉州安溪渡海來台,先到艋舺生活了一陣子,便試著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,但當時的艋舺已是北部漢人開發區的最大的都會,連大漢溪、基隆河沿線都已開發完成,不得已下只好深入新店溪上游的里山尋找機會,於是搭船逆流而上來到大坪林渡口上岸,當時渡船頭為了保祐來往行人,設置了大坪林開基石造小土地公廟—斯馨祠作為地區守護神,有了渡口這裡因而逐漸發展出一條店仔街市集,提供從艋舺、大稻埕、甚至於唐山進口的一些生活物資交易,並成為大坪林地區發展初期最重要的商業街區;值得一提的是,大坪林渡口對面位在秀郎橋頭中和側的那座內凹仔山,當時對大坪林開墾的漢先民來說,就猶如指引渡口的地標一樣明顯!…可惜這麼深具地方文史意義的”新店開基”渡船頭、石造土地公廟與店仔街等,幾年前已全部剷平作為捷運環狀線的機廠用地了。
經由劉家進入大坪林地區開墾後,原本的這一大片平地森林、也是平埔族秀朗社的獵場,逐漸發展出五庄,即新店開發之始的”大坪林五庄”來,當中由大到小分別是二十張、十四張、十二張、七張與寶斗厝!當時已稍具規模的五庄中,在清代時期面積最大、生產最最富裕為二十張,相對因為溪邊氾濫與礫石層多造成產值最貧瘠的是寶斗厝;到了日治時期,現代化開發最早的是十二張,尤其是大豐公學校的創設,但商業發展最快速的則是七張,因為萬新鐵道的興建;其中,最特別的是十四張地區,國府時期部分土地被徵山做為老國大代表的配屋的中央新村、以及安置眷村使用,其他大部分土地則被將近六十年的禁限建,一直到2010年代才配合環狀捷運線重劃,可說是傳統五庄中幾乎發展停滯的地區,卻也因而保留最多大坪林傳統民居大宅第,包含新店劉家的五棟。從大坪林五庄的發展變化,有利於長期性追蹤都市發展的脈絡,以及了解影響都市發展的因素,雖然漫長,卻是非常的真實!
雖然,新店已經發展了270多年,今日的幾條重要道路仍然具有早年的延續性,而它們的特色也在於路幅狹窄而路徑蜿蜒,道路風貌無法和現代的大馬路相比,但它們可是承載著老大坪林與老新店地區滿滿的記憶,堪稱為新店最老的古道,包含二十張路在於貫穿二十張&十四張地區、十二張路連繫二十張&十四張地區、寶元路連繫二十張&寶斗厝地區、”七張路”即後來的寶橋路連通七張&寶斗厝、以及最重要的“瑠公圳路”橫貫了整個大坪林地區、貫穿了七張&十二張&二十張&寶斗厝等;其中,二十張路先是前段被復興路取代,後段再改名為民生路,環狀線機廠與十四張重劃後,已完全消失,算是新店最早湮滅的代表性古道!七張路在地圖上雖未出現這樣的名稱,但確是最貼切的路名;還有,“瑠公圳路”並沒有直接在地圖上出現這樣的路名,但通常水圳旁一定會有圳道路,一方面作為水路維護使用、另方面也是先民便宜行事風格的慣性,尤其瑠公圳這麼重要的水利設施更會是如此。同理,大坪林地區還有更為重要”大坪林圳”,真正作為灌溉本地的水圳,支圳與分脈更是星羅棋布,這些水圳有不少都是今日巷弄的前身,只是我們現代人不重視而未予注意吧了!
最後,必須談一下伴隨漢先民唐山過台灣來,最為重要的神明—土地公!台灣俚語”水頭水尾土地公、田頭田尾土地公、庄頭庄尾土地公、以及路頭路尾土地公"…,表示無所不在的土地公對台灣漢先民的高度重要性,為什麼?因為,當孤苦無依的開墾拓荒先民在食、衣、住、行難得獲得滿足後,生命仍舊存在著來自各式各樣的威脅,包含天災、人禍、毒蛇、蜂叮、瘟疫、疾病、以及原住民出草、漢人間的械鬥等等,脆弱的生命中只能自助而後天助,後者就形成對土地公的大量依賴了;因此,在台灣各地,無論已高度轉型的都市、或是仍舊原味的偏鄉,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土地公廟,尤其鄉野間仍舊看得到保留完整的百年石造小土地公廟,就些堪稱是台灣最為珍貴的漢先民鄉土文化資產;大坪林當然也不例外,直到今日仍舊存在的五庄土地公廟即是一例,只是形式已經從原來不到150cm高,”長大”成為中大型廟宇罷了!
總之,我們對於自己居住的地方,在文史方面如果能有一些基本的認識,對這塊生長或成長的土地必然會有更深一層的感情!因為光看表面、只看現代化的事物,那麼大樓建築物、馬路人行道、看板廣告物、甚至於寬闊林蔭大道、與清新水岸綠帶等都只是現象而已,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意涵、以及這個都市的前世今生、潛在生命力,才能真正感動每一位城市住民!就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周遭多一些關懷吧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