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烏來南勢溪生態之旅 (一)

已更新:2022年9月21日

2020/6/20 周芳軍

原民聚落與漢人

6月20日,二十四節氣夏至的前一天,崇光社大安排五校社大共學烏來南勢溪生態之旅,因參與成員多屬社大課程決策執行方面,所以在解說內容上有別於一般遊客,特別著重於人文與生態兩個層面,首先我們就烏來的地理區作一說明。


烏來區是新北市境內唯一的山地原住民行政區,全區面積有321.1306平方公里,其行政區包括:忠治、孝義、信賢、福山、烏來五個里,區內原住民佔總人口數45%,地區有兩條主要溪流貫穿全域,靠南的一邊為南勢溪,另外靠東北邊是南勢溪最大的支流桶後溪,沿著南勢溪有忠治、信賢、福山、烏來四個聚落,桶後溪只有一個聚落孝義(也是唯一個沒有原住民的聚落);全區皆為山林,僅有臨溪邊小塊的平地,以及山凹處的谷地,典型的山地聚落。

其次我們從280年前,當時北台灣漢人與烏來原住民的關係說起:烏來泰雅族在前清的稱呼為「屈尺番」或稱「馬來八社」,因此,它的主要分布區,從屈尺、廣興一帶往南勢溪源頭分布,至於族人的獵場卻逐年後退,在清乾隆年間起(西元1740),從新店碧潭一帶退至新店溪以南地區(龜山以南),並設下〈漢番界址碑〉昭告,原分布區也退到加九寮以南一帶;我們從下面一個文獻上可以得知漢番關係從同治年間較為緩和,根據清同治10年(西元1871)陳培桂所著的《淡水廳志》封域志山川中記載:

內湖溪(今景美溪),其源出鹿寮窟﹔西流,南會升高坑,北會萬順寮坑,西北至內湖陂,過石門,西南至石壁潭,南會青潭溪﹔青潭溪之原有二:其一來自石槽,西過火炎山,西南過熬酒桶山曰北勢,溪水性至冬亦溫﹔其一發湯頭社山,東流西會咬狗寮尖山坑,南會桶後溪,過熬酒桶山曰南勢,溪水性盛夏亦冷﹔由南勢會北勢,北至屈尺西過較場埔,至下石厝﹔北過直潭,東至青潭,東北至赤涂嵌﹔北過暗坑仔尖山,至秀朗社,與內湖溪合流,出港仔嘴北東至艋舺。

從這段《淡水廳志》的敘述,不難看出清同治年間,官署能對南、北勢溪的水文,作較深度的描述,可知漢人與原住民的關係已獲相當程度的改善,更指出南、北勢溪水性,南冷北溫。至於更早的漢番情況卻是,早在清乾隆5年(西元1740)墾首郭錫瑠來到今青潭溪與新店溪匯流處,開鑿引水渠道「瑠公圳」,做農務灌溉之用,卻面臨泰雅族人的襲擾,不僅工程無法順利,性命亦受到威脅,漢人與原住民的關係,猶若水火,不僅如此,我們從屈尺廣興的清水祖師廟岐山巖長福巖的巖碑上記載:清道光年間(西元1820〜1850)漢人與原住民彼此為求生存,殺戮不斷,更勝者透過口述歷史:為使墾戶不懼生番馘首,乃生擒原住民當眾烹煮並分食之,食其肉則無畏,手段極為慘忍,而原住民在在山上親睹夥伴烹煮,哀嚎聲更是慘烈,視此地漢人為世仇;龜山的民壯亭亦是敘述稱:一百多年前,有漢人羅漢腳7人前往龜山開墾,不幸遭到原住民馘首事件,曝屍荒野,後為當地人建亭祝禱,所以,在同治年間以前,原漢關係極度緊張。


到了同治晚年(西元1871),台灣南部發生牡丹社事件,而後清光緒元年(西元1874),朝廷任命當時任閩北南洋艦隊總理大臣的沈葆楨為「欽差大臣」,親赴淡水廳(台北)、台灣府(台南),深入了解台灣生番事宜,因而有北路理番撫墾局,專門處理原漢問題,原漢關係逐漸紓解,清光緒16年(西元1890)福建台灣巡撫劉銘傳,更在台北設番學堂,對學童供膳宿衣著,教算學、漢文、官話、閩南語及起居禮儀,並給予生員(俗稱番秀才)待遇,忠治有名詩朗者曾就讀該學堂,原漢關係不僅緩解,而且互動良好且已接受官署任命,整體而言,烏來這個山林聚落仍然維持以原住民為單一的族群聚落。


57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