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/6/20 周芳軍
烏來老街與森林
談烏來老街的形成,它形成較晚,緣自烏來發電廠的興建(西元1942年)與孝義、信賢、福山小林場的開發使然,在日據初期,老街上僅有官署台北州俱樂部(目前為泰雅博物館),公會堂(現為區代表會),其他建築物如烏來(警察)駐在所、烏來公學校、烏來神社(目前是妙心寺)、雜貨店等。
至於烏來山林的開發,是一位來自日本本土奈良縣的山林開發世家土倉龍次郎,於西元1900年進入龜山,在龜山設立植林事務所(日本柳杉引進台灣植林的推手),1901年11月,龍次郎推行家族山林分享制度,獲得泰雅族頭目認同,從此與泰雅族頭目關係密切加深,同時並帶領泰雅族多人前往他在日本的家鄉奈良,參觀家族山林產業,返台後,烏來山林事業激增數倍,惟西元1903年,土倉家因家族成員投資中國東北事業失利,為拯救家族產業乃將在台事業轉賣給大財閥三井合名會社(三井在德川時期由武士轉成商人,發跡在日本本土滋賀縣,1914年,其資產為當時日本年度預算的三分之二,家產富可敵國),西元1907年,三井會社完全取得烏來山林產業(南勢溪周圍12000甲山林開發權),同年也是日軍與泰雅族衝突最激烈(史稱插天山抗日事件),西元1910年,烏來地區泰雅族完全臣服,烏來地區除了發電廠歸總督府管理外,其他地區皆由三井合名會社管理,其事務包括造林、伐木、製腦、燒炭、植茶製茶(阿薩姆紅茶)等,於大正十年(1921),也因此為烏來引進了大量非原住民的閩南人與客家人,為推行造林伐木等事業順利,並避免與原住民發生衝突,三井會社運用補貼、收購等方式,將原來散居在山林各處的原住民,強行集中遷居至指定之非造林地區,重新給予耕種居住土地,改變其游牧式生活方式,亦即為後來的5個部落群,烏來地區生活型態已不再是單一泰雅族群的生活區,有台車工人形成的車仔寮生活區,伐木工人的工寮生活區(老街上的泰雅博物館與瀑布前的烏來林業生活館皆有影片說明)。
西元1945年〜1960年,原日本三井合名會社事業烏來山林因為接收隸屬關係變化(原屬日本警察官吏與三井事業群〜改為台灣行政官署官吏或台灣農林茶葉公司,林產管理局、國有財產局接收),也因此分屬政府不同單位,衍生目前烏來發展觀光上必須多方協調的特性。
烏來風景區內有原住民聚落、老街、臺車、溫泉、瀑布,水力發電廠、步道與小型遊樂區等多樣風貌呈現,它不僅有一般都市民眾逛夜市的老街美食區,還有遠離塵囂的森林區步道,如:拉卡步道、加九寮步道、信賢步道、大羅蘭溪步道,有森林浴芬多精的大桶山步道、桶后東、西坑林道、拉卡內洞步道、桶后越嶺古道、福巴越嶺古道、哈盆古道、加九寮越嶺古道(又稱紅河谷步道),溪流瀑布產生的陰離子,又如:內洞森林遊樂區、雲仙樂園,更有對皮膚有滋潤功能,可促進皮膚新陳代謝的碳酸氫鈉泉的溫泉,或老街上的溫泉商家、瀑布路上的溫泉商家、以及景區內旅館住宿業者皆有提供泡溫泉,另外還有野溪溫泉與遊客中心泡腳池區另類嘗試。
烏來地區的特殊性,孕育了都市人最需要的森林知性之旅,其實也是學校規畫環境教育的好場域,尤其是台灣地質與溪流特性,易發生各種不同的自然現象,如104年蘇迪勒颱風造成的土石流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。今年行政院宣布台灣山林解放,免除了以往必須辦入山證或須先申請核准的不便,更提供民眾對烏來山區坑有進一步了解的機會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