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讀老師/林月娥 紀錄&文字編輯/許智閔
【探訪路線】
耳空龜隧道-石底五坑礦坑口-永定煤礦卸煤槽漏斗-台陽礦業辦公廳舍-文山煤礦一坑
新北市的大文山地區石碇、深坑一帶山區,過去不僅茶業興盛,在地表下方更是產有煤炭。石碇的大規模採礦歷史紀錄,可追朔到日治時代大正年間(1910年代),最早由基隆炭礦株式會社開啟濫觴、後續不同時期有臺陽鑛業株式會社、石碇煤礦股份有限公司…等業主接續開採。由於當地煤炭蘊藏量不多,礦脈也較淺薄,至民國50-60年代,產量逐漸枯竭,開採成本大增,礦業快速沒落衰退,此一時期許多礦業小聚落也因此解散,曾經熱鬧的山間人潮,再次轉為寧靜。
自煤炭產業沒落後,當初採礦的坑口、台車道、宿舍…等硬體建設,現今多呈現荒廢狀態,僅能從部分遺跡一窺當時盛況。以縣道106沿線為例,垂手可得的代表性鑛業地景,即是石底五坑、卸煤槽漏斗、文山煤礦一坑、台陽礦業辦公廳舍、文山煤礦一坑。
耳空龜隧道/
耳空龜隧道一帶為石底五坑主要開採區,其開採歷史始於日治時代,自106線道彎進隧道後,可看到第一間土地公廟,當時五坑其中一個坑口所產的煤炭,即是從此隧道出礦區,透過台車或卡車運至山下,沿著光明路往汐止方向前進,經過第二間土地公廟,附近有事務所及相關礦場建築殘跡,另過去此礦坑有天車纜線運送小台車往來坑內,將煤炭運出,惟礦坑口現今被土石掩蓋不易確認位置。
石底五坑礦坑口/
此礦坑口在106縣道大馬路旁,坑口為石砌半圓形拱門,坑內被土石與草木遮蓋堵塞。同一礦區之所以會有多個坑口,其主要原因為增加開採產能效率,故沿著礦脈開挖多個大小坑口,並兼有探勘之用。
永定煤礦卸煤槽漏斗/
位於[永定煤礦]公車站附近,近四層樓高的卸煤槽漏斗,以鋼筋水泥建材構成,目前外貌保存相當完整,共有兩個卸煤漏斗,讓山坡上的小台車,由上而下傾卸煤炭至下方大型運煤車。
台陽礦業辦公廳舍&文山煤礦一坑/
舊台陽礦業辦公廳舍現為私人農場民宿,建築為石造平房,是石碇地區少見的大型石屋, 據農場介紹此建築在日治時代為軍官俱樂部,光復後改為台陽礦業的辦公空間直至停業,現館內存有早期礦長室的黑色屋瓦,上方落款有「金」字窯場印記,見證過去此屋從日治時代延續至今的脈絡。
文山煤礦一坑自昭和十八年(1943)開鑿,坑口石匾落款年份為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六月開礦,應為光復後鑿刻紀念一坑的開礦日期。依文化部<國家文化記憶庫>所藏1950年代文山煤礦一坑舊照(石碇螢火蟲書屋提供),原礦坑隧道入口建物高約二層樓,現今已被土石淹沒僅見一個人的高度,旁約50公尺處有礦坑氣孔,作為坑道內空氣流通之用。
後記:
石碇地區煤礦產業的發展歷史中,在產量與規模遠遠不及鄰近的基隆、汐止、瑞芳一帶山區,但對於大文山地區而言,卻是提供地方經濟發展的契機,也反映出台灣北部在日治時代後期至民國六零年代間,大量礦工的移入山區,在深山荒野建設採礦設備、廠房、宿舍、小市集、小土公廟......等,形成新聚落的社會發展脈絡,當時石碇透過相關產業鏈的延伸,地方發展沿著道路從山區往山下深坑與石碇老街、木柵、景美,一時之間經濟繁盛,不少礦工就此落地生根,為在地提供長期的勞動人口。
在面臨礦源枯竭的產業出走潮後,許多聚落面臨散庄,建築設施就此荒廢,想要再認識近代的在地產業發展史時,便會倍感困難。雖有不少在地居民及文化保存人士,期許能保存與養護僅存較完整的礦業遺跡,惟以現今台灣在工業遺產的觀念風氣,以及尊重私產的條件下,保存之路仍有一段漫長的路必須走。
石碇煤礦業的轉型是一個時代的轉變,雖然現階段沒有像侯硐、平溪幸運地將過去煤礦業打造為在地特色亮點,但重新回歸山林恬淡的石碇聚落群,也正重新以保護生態自然的角度,再次吸引著民眾前往親近山水之美。
Comments